前两天研读汪曾祺先生的诗集,读到先生对自己祖父生平经历介绍时,感触颇深。
先生写到祖父“拔贡”的经历:由于拔贡后就废了科举,祖父“功名道断,他就在家经营自己的产业。他是个创业的人。”读到祖父对志趣的实现:“中年以后,家道渐丰,但是祖父生活简朴,自奉甚薄。但是他曾有一个时期舍得花钱买古董字画。”文中诸如此类铺排祖父生平经历的素材比比皆是,读来心中一阵暖流,这应该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辈平凡且真挚的一生,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我的外祖父。
舅舅想让八十五岁的外祖父去城里生活,外祖父迟疑了:我走了,院子里种的菜就没有人照顾了,既然种下了,就得照看着它们开花结果。
这就是责任,对万事万物,蝼蚁草芥都有的责任。
外祖父年轻的时候是镇子上工厂里的工人。他是一个勤劳且责任心很重的人,他聪明好学,喜欢钻研,自学了很多技能,胜任过多个岗位,做过厂里的电工、技师、车间质检员、食堂管理员等等,且都有条不紊,善始善终,继而得到多位领导器重,各位同事尊重。
退休后外祖父并未闲赋在家,他开始务农,外祖父聪明,任何行业一学就会,很快成为种庄稼的一把好手。记忆中,他永远佝偻着背,顶着风吹日晒,一锄一锄地挥着,即使农闲时也要每天去田里转转。我一直觉得外祖父是一个让时间停滞的人,数十年如一日,固定路线浇灌,巡视着自己的土地,时间对于他来说只是一个刻度。初中时读到苏轼的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常作岭南人”的诗句首先想到的就是外祖父,羡慕他一直按自己的意愿过着悠哉悠哉的田园生活,乐此不疲。
记得有一年,我生活失意,人生迷茫,内心焦躁不安,决定回故乡转转。
夏日里,我背着沉甸甸的背包风尘仆仆地回到故乡,我是在菜园里找到外祖父的,他正吃力地蹲在一畦菜苗旁,手里拿着水瓢舀水很有规律地给菜苗浇水,汗流浃背,腿上青筋暴起,身上晒得黢黑。我惊诧于这么大年纪,腿脚并不好的外祖父能把菜地打理的这么好,菜苗被整理的一样高矮大小,菜地里几乎没有一丝杂草。
我很快回过神来,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在城里的遭遇与困惑,满脸不满,多是抱怨。外祖父停下手中的动作,抬起头慈祥地注视我,笑颜盈盈:“去年第一次种这种菜苗,没有经验,几乎颗粒无收,你外婆抱怨了好久,让我今年改种其他”。突然他声音高亢,得意起来:“但我不信邪耶,今年我改良了种子,重新播种,天热容易旱,多浇几次水,多除几次草,看这样子,今年秋天应该会收成不少”。我放下背包,如释重负,同样笑盈盈地望着这片整齐的菜地,转而看着外祖父,提起裤管,坚定地走向了他。
人都说老来多健忘,唯不忘相思。外祖父年事已高,记忆开始衰退,有很多生命中的大事都记不清了,却唯独对于子孙责任重大。如今智能产品横行,外祖父也不甘落后,潜心学习智能手机,学会了发微信刷抖音,每每给我们发来视频,嘘寒问暖,事无巨细。有时像个小孩:“你们要经常抖音传视频,虽然我不会发,但我每天都会刷,你们发的每条视频我都会看,看到了我就了解你们的日常,我们就算见面了”。
我是家中最小的孩子,外祖父最是疼爱我,他经常鼓励我要有爱好,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,即使遇到困难挫折,也一定不忘初心,炙热坚定,奋勇向前。他也常常支持我:往前走吧,不要担心,我会一直在你身后。
人生路上,外祖父一步一步走来,用自己的眼睛、耳朵和整个身体体验到现在,他身上难能可贵的品质——爱与责任是给予同为人生旅行者的我们最珍贵的财富。
我们一生复杂,此生多勉强。在人生至暗时刻,不要感到乏力、无奈,首先要拥有承担责任的那份勇气,无论何时不要放弃自己的力量,希望即在不远方。
想说: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。
想说:愿你走出半生,归来仍是少年。
作者:梁阿笑
陕西韬达律师事务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