签订合同前应当注意什么?
发布时间:2022-10-13     浏览量:2602    分享到:

根据我国《民法典》第四百六十四条规定,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、变更、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,是合同当事人之间对权利义务分配的约定,是各方发生争议、纠纷时法院进行裁判认定的重要依据与凭证。

那么,为了我们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,在签订合同之前应当注意什么?

一、确保合同相对方信息真实、准确、无误

若相对方为自然人:

第一,应当在合同中注明身份信息(包括姓名、身份证号码、联系电话、地址等);第二,需复印该自然人的身份证作为合同附件,一则为了证实上述信息之真实性,二则为了避免发生争议时无法识别诉讼对象;第三,如为借款、担保等涉及财产的合同,需通过“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”或其他线下方式对其个人征信情况进行查询、核实,避免以后因该自然人资产状况不良而导致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。

若相对方为法人或其他非法人组织:

第一,应当在合同中注明身份信息(包括名称、法定代表人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、住所地、联系方式等);第二,可通过“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”、企查查等核实其身份真实性以及是否受过行政处罚,可通过“中国裁判文书网”、最高人民法院、“全国法院被执行人信息查询系统”、“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”、元典智库、法信等查询对方涉诉、执行等相关信息,进一步验证对方的履约能力;第三,如需要特殊经营主体资格(例如建设工程资质、特许经营资质、药企资质、食品经营资质等),需要求对方提供相关资格证书并复印作为合同附件,另,需通过相关网站进一步核实对方是否已经具备该主体资格。

二、注重合同内容的审查

第一,合同内容的合法性。

对内容合法性的审查应当根据涉及的法律法规进行判断。是否存在民法典规定的无效、可撤销的情形?是否与强制性法律规范存在冲突?合同中所用的法律术语、技术术语是否与标准的解释或通常的理解相同?

第二,权责明确性。

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与责任内容范围的约定是否明确、具体?违约责任是否具有合理性、可执行性?关于争议解决条款约定是否明确、有效?

第三,表述严谨性。

是否存在严重影响交易目的实现或合同履行的语言歧义,即同一语句存在不同的语义解释方式?如有代指,是否可准确识别?

三、合同的签署

需根据合同约定进行签署。一般合同约定“合同当事人签字并盖章后生效”,存在约定不明确的可能性。

当事人涉及法人或其他非法人组织时,应当写明由“法定代表人、授权代表人、委托代理人等”签字并加盖“法人公章、财务专用章、合同专用章等”,若存在多页合同及合同附件时,应当要求加盖骑缝章,避免合同被替换的风险;同时,若为授权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应注意审查该主体被授权、被委托形式权利的范围,可要求对方提供委托书或授权书原件进行复印,用于留存备用。

上述事项非全面覆盖,在具体签署的过程中仍建议咨询律师,结合交易特性和行业风险,尽可能地全面把握所涉合同的风险点,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损失。

作者:高婷婷

陕西韬达律师事务所